第十四章、第二节总供给曲线
(一) 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表示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提供的产出量,总供给函数AS可以表示为:Y=AS(P )
(二)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短期内工资等要素价格保持不变,价格总水平提高引起厂商供给量的增加,从而使得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总额增加。 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由于劳动供给保持不变,而劳动需求随之增加,因而均衡就业量增加,并最终导致总供给量增加,即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总供给曲线最初随着价格总水平提高而平缓上升,但当价格总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序之后,总供给曲线在潜在产出水平附近接近于是一条垂直的直线。
(三)长期总供给曲线长期中货币工资的调整使得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如图14-4所示。
图14-4长期总供给曲线
(四)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导致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第一,自然人和人为的灾祸。 第二,技术变动, 第三,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动。 第四,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
第十四章、第三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一)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如图14-8所示,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在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决定的均衡点E 处,决定总需求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以及决定总供给的劳动市场同时处于均衡。
(二)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短期均衡(1 )总需求曲线与ASS 相交于ASS 的平缓区域,如图14-9(a )所示。这种情况表示出了经济处于萧条的状态。
在萧条情况下,政府改变总需求的政策对总产出产生较大影响,而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较小。
与原有的均衡状态相比,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使得价格总水平更高,总产出更低。这种情况表示了经济处于滞涨的状态,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存在。
(2 )总需求曲线与ASS 相交于ASS 的垂直区域,如图14-9(c )所示。这种情况表示出了经济处于繁荣的状态。
在繁荣情况下,增加总需求的政策对总产出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而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却很大。
(三)总需求与总供给的长期均衡:在长期中总需求的增加只是提高价格总水平,而不会改变产量或收入。
(四)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同时使用的政策含义:在短期内,相机抉择的政策,适时地变动总需求,即在萧条时期增加总需求,而在繁荣时期则减少总需求,以熨平经济波动。
在长期内,经济持续处于稳定的充分就业的状态,因而政府的总需求管理政策也就不再必需。
西方经济学笔记第十五六章
第十五章、第一节经济增长理论摄述
(一) 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的定义:经济增长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供给量的增长,即总产出量的增加。
理解经济增长定义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要注意的是时间。
其次是经济增长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变动率作为衡量指标。
此外,衡量经济增长不仅要看作经济活动的总量增加多少,而且要看某一时期平均每人生产的产量增加多少,因此,还要按人口增长的情况校正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最后要注意的是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具有不同含义的概念。
经济增长率的定义G=DY/Y(15.1)
(二)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发展 战后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的三个主要时期第一个时期是50年代,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
第二个时期是60年代,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寻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
第三个时期是70年代之后,这一时期研究人侧重点是经济增长的极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把经济增长的技术因素看成是经济内部选择的结果。
第十五章、第二节哈罗德一多马模型
(一)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作为消费品,也可以作为资本品;②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L 和资本K ,这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相互不能替代,每单位产量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数量保持不变;③生产规模收益不变;④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保持不变;⑤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⑥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问题。
(二) (二)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一个经济社会的资本存量K 和总产出Y 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即:K=V Y (15.2)
其中,V 被称为资本- 产出比。
定义经济的储蓄率s 为:s=S/Y G=DY/Y=S/V(15.6)
(15.6)式即为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它表明,当经济处于均衡时,国民收入增长率等于该社会的储蓄率除以资本产出比。
(三)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实际增长率GA,指经济中实际实现的增长率,它由实际的储蓄率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按(15.6)式所决定,即 GA=s/V A 有保证的增长率GW又称为意愿的增长率,是指经济中的储蓄被资本家意愿的投资全部吸收时所能实现的增长率,即有保证的增长率由实际储蓄率与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产出比所决定:GA=s/V A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经济增长率等于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即GA= GW= Gn(15.7)
没有理由认为,在实际中三个增长率能够自动保持相等。相反,一旦三个增长率出现偏离,经济趋向于更大程度的波动。由于实现充分就业稳定增长的条件(15.7)过于严格,因而经济学家形象地把这一稳定增长路径称为" 刃锋"
.第十五章、第三节新古典增长模型
(一)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假定①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②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L 和资本K 两种生产要素,这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但不能完全替代,因而每种要素的边际产量服从递减规律;③生产过程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④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保持不变;⑤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⑥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
与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假定相比较,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关键性假定是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性特征。
(二)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可以表示为:(15.10 )
其中,n 表示人口增长率,s 是储蓄率,f (k )是产出量,k 为人均资本的增加量,k 表示人均资本的增加量。一部分是按原有的人均资本水平装备新增加的人口,即资本的广化,另一部分则是增加每个人的人均资本占有量,即资本的深化。
(三)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稳定性条件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所包含的经济稳定增长条件是:k=0 或者 sf (k )=nk (15.11 )
当人均储蓄量恰好等于新增人口所需增加的资本量时,经济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四)新古典增长模型对不发达经济的意义:新古典增长模型蕴含的促进人均收入提高的政策含义在于:不发达经济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储蓄率和降低人口增长率来提高人均收入量。
第十五章、第四节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一) 经济增长因素分类
导致经济长期增长因素概括为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和投入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二)经济增长率的分解(15.13 )
产出增长率可以分解为技术增长率、劳动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贡献的和。
从产出增长率中扣除劳动投入增长和资本投入对增长的贡献之后得到的" 剩余" ,就是单位投入的产出增长,即生产率提高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第十六章、第一节通货膨胀的类型及其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大多数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定义为一般价格水平普遍的和显著的上涨,理解这一概念,需要注意:1.价格上升不是指一种商品或几种商品的价格上涨,而是指价格的普遍上涨,即价格总水平的上涨;2.价格水平的上升要持续一定时期,而不是一时的上升。
一般价格总水平通常以物价指数加以衡量,物价指数表示某些商品价格由一个时期到另一时期的变动程度,以消费物价指数(CPI )为例。
假定面包和汽车是测算物价指数时选取的两种商品,选取某一年为基年如1980年,在这一年,面包的价格为P10 ,汽车的价格为P20 ,其他商品的价格为P30 ,现测算第A 年比如1995年的消费物价指数,假设第t 年面包的价格为P1t ,消费者用于面包的支出与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为a ,汽车的价格为P2t ,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为b ,其他商品的价格为P3t ,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为C ,于是以1980年为基年,1995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
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一般价格总水平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的上涨率,以消费物价指数为例,假定1995年按1980年测算的物价指数为120 ,而1996年的物价指数为180 ,则1996年的通胀率为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按价格上涨幅度加以区分,通货膨胀有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和超级通货膨胀三种类型。
按不同商品的价格变动来区分,通货膨胀有平衡的通货膨胀和不平衡的通货膨胀之分,在平衡的通货膨胀中,所有商品的价格按同样的比例上升,而在不平衡的通货膨胀中,不同商品种类的价格上涨幅度是不一样的。
按照人们对价格变动预料的程度划分,通货膨胀又分为未预料到的通货膨胀和预料到通货膨胀两种。
(二)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通货膨胀的收入财富分配效应的含义。通货膨胀的产量和就业效应的含义。通货膨胀的收入和财富分配效应分析。通货膨胀的就业和产量效应分析。
第十六章、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渡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 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 ,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此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要使产量再增加已经不可能,过渡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渡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⑴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工资过渡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工资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门。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由劳动的供求均衡所决定,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劳动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的,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往往可以使得工资过渡增加,如果工资增加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提高工资就会导致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总水平上涨,而且这种通胀一旦开始,还会引起" 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 ,工资物价互相推动,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工资的上升往往从个别部门开始,最后引起其他部分攀比。
⑵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厂商为谋求更大的利润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一样,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垄断和寡头厂商也可以通过提高产量的价格而获得更高的利润,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可以减少生产数量而提高价格,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为此,厂商都试图成为垄断者。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
一般认为,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比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要弱。原因在于,厂商由于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制约,提高价格会受到自身要求最大利润的限制,而工会推进货币工资上涨则是越多越好。
⑶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其形成的过程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是一样的,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期间,石油价格急剧上涨,而以进口石油为原料的西方国家的生产成本也大幅度上升,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三)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假设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渡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四)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在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般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作出的相应预期。
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一种估计,预期往往会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的经验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作出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对通胀的预期。
预期对人们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如人们预期的通胀率为10% ,在订立有关合同时,厂商会要求价格上涨10% ,而工人与厂商签订合同中也会要求增加10% 的工资,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单位产品的成本会增加10% ,从而通货膨胀率按10% 持续下去,必须然形成通货膨胀惯性。
第十六章、第三节价格调整曲线
(一) 价格调整曲线
价格调整曲线或菲利普斯曲线:菲利蒲斯曲线是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此消彼长,互相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变得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变得较低,如图图中的OU代表失业率,OP代表通胀率(通胀率与工资增长率有关,所以菲利蒲斯曲线又被用来表示物价上涨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胀存在替代关系。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出现交替关系的原因:在失业率较低时,就业较为充分,经济活动比较频繁,从而工资上涨速度加快,引起通货膨胀加剧,通货膨胀率增加;反之,失业率较高时,就业不够充分,失业的压力增加,工人增加工资的压力受到限制,从而货币工资增加放慢,甚至下降,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增长下降,通货膨胀率降低。
价格调整曲线的政策含义:当政府希望失业率降到自然率水平之下,可以运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来实现,但需要以一定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反之,如果政府试图降低通货膨胀率,则可以通过增加失业率来实现。
(二)价格调整方程简化的价格调整方程的公式为:
价格调整方程表示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当总需求高于潜在产出水平时,存在使价格上涨的压力;当需求低于潜在产量时,存在使价格下跌的压力。